为什么下注 为什么下注 我们为什么下注? 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让优秀的德扑玩家着迷。 扑克传奇人物David Sklansky可能对于解答这个问题做出了最大的贡献

为什么下注
我们为什么下注?
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让优秀的德扑玩家着迷。
扑克传奇人物David Sklansky可能对于解答这个问题做出了最大的贡献。直到近几年,扑克圈基本达成共识,认为下注有两个理由:
- 用强牌从对手的差牌那儿获取价值。
- 用弱牌诈唬,迫使对手放弃比你更好的牌。
这两个理由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,但它们并不完全准确。如今,在很多软件的帮助下,我们会发现答案并没有那么简单,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下注的理由。
扑克理论专家Matthew Janda在他2017年所著的《无限德州扑克进阶指南》(No-Limit Hold’em for Advanced Players: Emphasis on Tough Games)一书中,对于下注真正理由的阐述也许是探索这个问题最大的进展,也是本文的灵感来源。
事实上,下注的两个真正理由是:
- 假如我们能赢,建立更大的底池。
- 阻止对手实现他们的底池权益。 与文章开头那两个传统认知中的理由不同,上述这两个理由并不互相排斥。并且你会发现,下注的最佳时机,正是同时满足这两个理由的时候。
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:
6人常规桌,盲注级别:1/2。我在按钮位率先加注到6,大盲位玩家跟注。
翻牌:K♦️6♥️4♣️。大盲过牌,现在到我行动。
考虑我们可能拿到的两手牌:8♥8♠和Q♣Q♠。
想一想大盲位会拿着多么宽的范围跟注我们的持续下注,这两手牌在翻牌圈都足够强到做价值下注。我们可能会被许多A高牌,一些Q高牌及更小对子(22-77,A4s,76s等等)跟注。这意味着这两手牌都符合下注的第一个理由: 假如我们能赢的话,建立更大的底池。
然而,当我们考虑第二个理由时,情况出现了分歧。为什么?
简而言之,相比用QQ下注,用88下注会更多的阻止大盲位的范围实现底池权益。我们仔细看看为什么会这样。
当我们下注时,大盲位会放弃他范围中的一部分牌(例如最弱的A高和Q高牌,以及像T9这样的更小高牌)。
当我们拿着QQ,大盲位可能会弃掉的那些牌,只有极小的可能赢下底池(得转牌河牌连着发出顺子、同花、三条或两对才可能赢)。此外,通过拿着QQ过牌,我们还给了他在后面几条街诈唬的机会,或者是让他击中比QQ差的对子,从而支付我们的机会。
但如果我们拿着88,大盲位可能会弃掉的那些牌,有相当高的胜率逆转打败我们。例如,非同花QT在K♦6♥4♣翻牌面对抗我们的88有27%的底池权益。迫使我们的对手放弃一手具有27%底池权益的牌对我们来说是一次胜利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坚果同花听牌(A♥6♥)在K♥9♥7♠翻牌面对抗最大暗三条(K♣K♦)也有大概27%的底池权益。
注:根据PIOSolver软件,在K♦6♥4♣翻牌面,面对我们的最佳持续下注尺度(1/3底池大小),对手应该以一定的频率用QT跟注。但是即使对手跟注,88也是胜利,因为我们拿着好牌建立了底池。
当我们下注时,会迫使对手放弃许多其实拥有不错底池权益的牌,从而阻止他们在后面几条街提升牌力。同时也阻止了对手在转牌圈或河牌圈发出惊悚牌时,将我们诈唬出局(相比QQ,手牌88后面有更多可怕的关键牌)。
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用88下注比用QQ下注更重要,尽管88是一手较弱的牌。这一点也在Solver软件中反映出来。如下图所示,88的下注频率比QQ更高。
Solver软件建议大多数时候拿到这两手牌都下注,但是88几乎是每次(97%的时间)都下注,而 QQ 的下注频率是76%。
最终思考
现在你知道了下注的真正理由,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带着这两个理由去评估每一次下注。经过足够多的练习之后,这种思维过程就会变成你的第二本能,将来在牌局中就能快速做出最精确的下注决策。
FAQ
三黑料是什么意思?
料:主要指银行卡账号、密码,持卡人身份证号及绑定手机号四大类信息(又称CVV四大件)。 内料:指境内卡的四大件。 外料:指境外卡的四大件。 轨道料:指通过改装POS机得到的银行卡信息,这种信息一般非常精准。
吃瓜的瓜是什么意思?
吃瓜,网络流行词,其含义为在网络环境中,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、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。 普通网友们常常戏称自己为“吃瓜群众”。 而“瓜”则表示某个热点八卦事件。 “吃瓜”一词的源于“吃瓜群众”,大概是由戏院火车上推售等地“前排出售瓜子,前排吃瓜子,前排吃瓜”广告词演变而来的。
微短剧是什么?
尽管叫法不同,本文探讨的短剧,更多是当下颇为流行的微短剧。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定义,微短剧,全称为网络微短剧,是指“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、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、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”的剧集。 这类形式此前更常见于长视频平台,如此前爆火的《招惹》《授她以柄》。Mar 15, 2024
中国什么时候有西瓜?
宋末元初,西瓜由元军带入广州,随后迅速传遍岭南地区。 元代,西瓜在北方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,并且成为农民创收的重要经济作物;东南的江淮、闽浙地区也开始大范围推广栽培,只是品质较北方稍差。 明代,西瓜种植在我国南北各地继续推进,栽培面积和规模显著增长,品质也快速提升。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(西瓜)今则南北皆有”。26 ส.ค. 2566
古代有西瓜吗?
古代的西瓜可能并不甜 根据各地的研究和考证资料显示,古代的西瓜,可能并不红,也不甜,甚至还有点苦味。 根据考古发现,人类食用西瓜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了。 在利比亚的西南部,研究人员曾发现5000年前的西瓜籽。 公元前1500年的苏丹遗址,也出现了西瓜的踪迹。16 ก.ค. 25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