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il Hellmuth vs 毒王,上演惊天弃牌丢掉葫芦 Phil Hellmuth vs 毒王,上演惊天弃牌丢掉葫芦 这一手牌来自Phil Hellmuth和毒王Tom Dwan在《高额桌决斗3》上的对决。这是两人第二次单挑,上一

Phil Hellmuth vs 毒王,上演惊天弃牌丢掉葫芦
这一手牌来自Phil Hellmuth和毒王Tom Dwan在《高额桌决斗3》上的对决。这是两人第二次单挑,上一次是毒王获胜。
这一手牌发生的时候,还是比赛刚开始没有很久,两人的码都很深,有效筹码是287个大盲,Hellmuth的筹码比毒王稍多一些。
翻牌前
盲注级别300/600,Hellmuth在按钮位用Q♦5♦ limp,大盲位的毒王拿着K♦6♦过牌。此时底池大小:2,400
翻牌圈
翻牌发出K♠K♣10♣,毒王击中三条K,而且伪装得非常好。毒王过牌,Hellmuth做了个大尺寸c-bet,下注1,500(底池的63%),毒王过牌-跟注。此时底池大小:5,400
转牌圈
转牌发出Q♥,给Hellmuth埋下了一颗地雷,因为他击中了两对。毒王再次过牌,这一次Hellmuth也过牌。此时底池大小:5,400
河牌圈
河牌发出的这张Q♠对Hellmuth来说简直是灾难,他的牌提升到了葫芦,但毒王有更大的葫芦。毒王第三次过牌,Hellmuth小尺寸下注1,200(底池的22%)。
毒王加注到6,500,Hellmuth没有思考太久就弃牌了,毒王就这样拿下了这个只有13,100的底池。
牌局分析
这个可能是Hellmuth做过的最优秀的弃牌之一,我们来细细看看这一手牌。
你可能会说,这是在单挑,按钮位拿Q♦6♦应该要加注,但Hellmuth喜欢在按钮位limp,因为他想要控制底池,两种打法都没问题。另一边,拿着K6同花的毒王既没有位置,范围也比按钮位的limp范围宽很多,他其实可以选择加注,但他过牌也是比较安全的打法。
翻牌给了毒王极大的优势,他击中了三条,更让他开心的是,他过牌之后Hellmuth做了个大尺寸c-bet(底池的63%),这个时候毒王决定用这手强牌慢玩。
事实证明毒王的决定是没错的,因为转牌发出的Q让Hellmuth击中了顶两对,两家都过牌。
河牌让两家都完成了葫芦,但毒王的葫芦更大。毒王过牌,Hellmuth价值下注,下注尺寸大约是底池的22%。
毒王过牌-加注,尺寸大约一个底池,Hellmuth都没考虑到10秒钟便弃牌。
小结
Hellmuth的这个读牌和弃牌真的优秀到让人难以置信!尤其是,毒王如果手上有K,在单挑赛翻前他多半会加注,但在这一手牌里翻前他并没有加注,而是过牌。
但毒王在后面三条街都过牌,然后河牌圈又过牌-加注,这很明显能看得出毒王手上一定有一张K,因为这样才说得通。
不过,Hellmuth手拿葫芦,光凭对手的单次加注就能做到这个弃牌,还是非常非常厉害的。用解说员Phil Galfond的话说就是:“这简直难以置信!”
FAQ
吃瓜是怎么来的?
该词源于2016年网络热词“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”(或简写为“吃瓜群众”),更早则来自百度贴吧中“前排出售瓜子”、“吃瓜子看戏”等用语,而“不明真相”是网民用来反讽中国官方话语中常见的“少数别有用心”、“不明真相的群众”等固定短语。
吃瓜的瓜是什么意思?
吃瓜,网络流行词,其含义为在网络环境中,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、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。 普通网友们常常戏称自己为“吃瓜群众”。 而“瓜”则表示某个热点八卦事件。 “吃瓜”一词的源于“吃瓜群众”,大概是由戏院火车上推售等地“前排出售瓜子,前排吃瓜子,前排吃瓜”广告词演变而来的。
「大瓜」の読み方は?
大瓜(オウリ)はどこ?
中国什么时候有西瓜?
宋末元初,西瓜由元军带入广州,随后迅速传遍岭南地区。 元代,西瓜在北方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,并且成为农民创收的重要经济作物;东南的江淮、闽浙地区也开始大范围推广栽培,只是品质较北方稍差。 明代,西瓜种植在我国南北各地继续推进,栽培面积和规模显著增长,品质也快速提升。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(西瓜)今则南北皆有”。26 ส.ค. 2566
吃瓜什么梗?
2016年,有人将“不发言只围观”的普通网民称为“吃瓜群众”,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、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。 2016年12月14日,入选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《咬文嚼字》杂志社发布的“2016年十大流行语”。